close

 


        聖路德宮是英國女王在蘇格蘭的行宮,它坐落在愛丁堡皇家十哩大道的終點,從壯觀的索爾茲伯里石崖及著名的〝亞瑟王寶座〞火山,都可俯視整個行宮,行宮旁邊就是蘇格蘭最出名的中世紀修道院聖路德修道院的遺跡。聖路德宮作為王室宮殿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反映了幾個世 紀以來 君王對其不同的用途。


       


      下圖中的圖片是各式蘇格蘭皇家圖騰,蘇格蘭皇家象徵獨角獸,牠腳旁立的盾牌內為千百年來蘇格蘭皇家紋章躍立紅獅,其左側旗幟藍底白色交叉的圖案,則是蘇格蘭王國的國旗。


       


下圖是行宮最外層的城門全景,入門後是第二道城垣。


       


下圖是第二道城垣的內城門全景。


       


        宮殿一開始是在16世紀初,由聖路德修道院的王室住所發展而成,當時的國王詹姆士四世希望為他新娘-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女兒瑪格麗特.都鐸,建造一處住所。他的兒子詹姆士五世後來為宮殿增建了一座高大的塔樓和雅致的西前門,在16世紀中期,宮殿毀於一場大火,詹姆士五世的塔樓是唯一幸存的部分。


        1870年代,由於發生大火王宮被焚燬,查理二世開始大規模重建聖路德宮,將王宮由堡壘建築改建為供君主的宏偉住所,他還增建了右側入口的塔樓,一時間蘇格蘭境內上下,竟相模仿採取宏偉的古典設計和奢華的巴洛克內部裝飾。


        到了西元1850年維多利亞女王第一次居住於此,他在1842年第一次到訪蘇格蘭時買下阿伯丁郡的巴爾莫拉城堡,作為她在高地度假時的住所,聖路德宮則作為北上巴爾莫拉的一處行宮。這時皇家寓所被重新裝修,家具和掛毯由白金漢宮運來,王宮周圍和花園也得到了修繕。


        喬治五世統治時期(1910-1936),王宮的取暖與照明系統得到了改善,廚房也改建得更現代化,行宮成了皇族喜愛的居所,聖路德宮開始用於舉辦花園宴會和典禮,如授權儀式和演出。國王喬治六世(1936-1952)和伊莉莎白以及他們的兩位女兒--伊莉莎白公主(現任的女王)和瑪麗公主,延續了定期到行宮居住的傳統。女王每年都在聖路德宮避暑,在此期間她會進行一系列的官方活動,在宮中女王會接見民眾、舉行接待和任職儀式,並舉辦花園宴會,邀請不同背景的蘇格蘭人。


        在王宮前院(如下圖一)的中心,是一座建於1858-1859年間的大型石雕噴泉(如下圖二),類似於愛丁堡西部林莉斯高宮的16世紀噴泉,女王每年抵達行宮時,在此舉行鑰匙轉交儀式,屆時愛丁堡市長將城市之鑰交與女王。


    


       


下圖是石雕噴泉的近景。


       


        王宮建築的正面外觀呈對稱式(如下圖一),兩座高大的塔樓分別立於行宮的兩端,左邊的塔樓是宮殿最古老的遺跡(如下圖二),建於1528-1532年,1760年蘇格蘭瑪麗女王就居在在它的二樓。右側對應的塔樓(如下圖三),是1671年威廉.布魯斯爵士為查理二世重建的一部分。古典風格的中心建築,為連接兩座塔樓的主要入口。


       


       


       


下圖為兩座塔樓之間的王宮立西面主體建築。


       


        下圖一是王宮西立面主要入口塔樓的全景,其入口上方雕刻有蘇格蘭王室的象徵獨角獸(如下圖二)。


       


       


        宮殿是圍繞著一中心方形庭院(如下圖)修建而成,方庭中立有一塊題銘為〝羅伯特.米爾尼,梅森主人〞的石碑,它建於16717月。       


 


       


        建築的每一層由不同風格的宏偉石柱支撐(如下四張圖)。東前門正中的三角牆上有女王的皇家徽章(如下面第四張圖),宮殿整體佈局非常對稱平衡與協。由於行宮內禁止拍照與攝影,所以內部陳設在此就多贅述了。


       


       


       


       


        聖路德修道院的中殿在1128年,由蘇格蘭國王大衛一世所建,其位於宮殿的東北方向,其遺址保存至今(如下圖一)。傳說國王之所以修建修道院,是因為他看到一隻牡鹿的鹿角間頂著一個石字架(如下圖二正中央),國王就將這座宗教建築獻給了聖十字。


       


       


下圖是聖路德修道院的內部復原圖。


       


        修道院在1213世紀得到擴建,並增築了一扇宏偉的西前門(如下圖),在花園中就可以看見。它是舉行許多皇家儀式的重要場所。


       


        國王詹姆士二世、大衛二世、達恩利勳爵(蘇格蘭瑪麗女王的第二任丈夫)以及一些其他王室成員,都被埋葬於此,查理一世在蘇格蘭的加冕典禮也是在此舉行的。下圖是西前面左側的殘存鐘樓全景。


       


        在此特別提一下查理一世國王Charles X,全名為查理.菲利普Charles Philippe1757年-1836年),法國波旁王朝復辟後的第二位國王(18241830在位),他在即位前的封號為阿圖伯爵,他是法王路易十六的幼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避避舉家逃難至此。查理十世乃極端守舊保守主義者,對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時所受的折磨難以釋懷,因而對自由主義極度怨恨,對新秩序主義加以抗拒。查理.菲利普領導著一個極端保守的、主張恢復革命前階級特權的政治集團,他的這種傾向在其繼承王位後表現得更加明顯。他在即位後推行一系列反民主的政策,這使他十分不得人心。由於他對天主教的強烈熱情和貴族政治的惡劣,引起人民的強烈敵意。1830年法國發生七月革命,查理十世的統治被推翻,其被迫遜位再度流亡英國後,他又回到聖路德宮居住直到1832年。


        修道院在1544年遭到英國軍隊的襲擊而毀壞,在宗教改格中新教取代了羅馬天主教,宗教團體被禁止,修道院的建築也因此被遺棄了。修道院在1688年再度遭到洗劫,1768年隨著屋頂的坍塌,修道院就成了如今這副風景如畫的廢墟。


下圖是修道院西立面近景。


       


下圖是西立面大門處門楣的人物石雕。


       


       下圖一是修道院內東面殘存石牆全景;圖二是由東往西回望西立面背部全景。


       


       


下圖是東立面殘存石牆的近景。


       


下圖是中廊道南側廊牆全景。


       


下圖是中廊道北側廊牆全景。


       


下圖是北立面牆面的細部雕刻裝飾。


       


       下圖為原先支撐修道院穹窿頂的中廊石列柱殘跡,由石柱前的人當比例尺,可想像原先石柱相當宏偉。


       


        下圖為石柱的柱墩,而柱墩上圓形細柱當初是起到支撐拱頂重量的拱肋,在匯集上部的重量後集中傳遞到地基。


       


下圖是修道院殘存的右側外廊道全景。


       


       


下圖是外廊道的穹窿頂近景。


       


下圖是位於修道院遺跡左側的王宮花園的景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istideyvon 的頭像
    aristideyvon

    alon的部落格

    aristideyv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