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愛琴海畔的以弗所,是西元前11世紀愛奧尼亞人所建立的城邦國家,是當時愛琴海沿岸的天然良港,在經歷西元前6世紀波斯人的入侵後,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將其收復,並開始了這座城市的基礎建設。但是在西元前287年錫里馬柯斯皇帝統治時期,港口遭遇土石崩落掩埋,同時又遭逢瘟疫肆虐,於是將市區遷往波波山與帕拿爾山之間的盆地內,即是今日以弗所遺址所在地。西元前2世紀此地成為羅馬帝國的屬地,羅馬帝國的幾位皇帝都對此城喜愛不已,紛紛投入大量的城市建設,成為帝國內屈指可數的富庶繁榮城市。
據傳西元前33年埃及豔后克麗佩托拉為了幫助安東尼,率領200艘大船登陸,在此度過一段甜蜜時光;而此地也是聖母瑪麗亞於耶穌過世後安享餘生、聖保羅積極傳教之處,使得以弗所成為基督教得重要聖地,並在此舉行教義會議。
以下將城市分為數區加以介紹:
(一)音樂廳(Odeon)
音樂廳建於西元2世紀,古羅馬時代為市府高級官員開會的會議場,也兼作音樂廳使用。由看台後方有高牆、兩側有入口,看台與舞台間有供樂團演奏的半圓形空間等設計,可判斷此處為羅馬式建築,其設計仿照劇場,但建築物上方多了屋頂,能容納1400人,但屋頂早已坍塌。
圖中為供樂團演奏的半圓形空間與其前方的觀眾席,左上方的石拱門為供觀眾進場與散場的入口。
這是位於每排觀眾席座位最外側的獅腳裝飾扶手。
(二)市政廳(Town Hall)
市政廳的建築可追溯至西元前3世紀,當時統治者為奧古斯都,西元3世紀時整修過,但不幸毀於4世紀末。廳內原分為幾個不同的辦公室,飾以黑、白大理石,每個廳室裡有放置赫斯提雅女神的神龕,中庭則放有豐饒女神阿特米斯的雕像,並燃燒火苗象徵以弗所的城市精神。
這座建築原本是用來獻給阿特米斯女神,後來在廢墟中挖出兩具阿特米斯石雕,造型完好,現成塞爾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是由殘存的石拱門中看到的愛奧尼克式石柱。
(三)曼努斯紀念碑(Monument of Memnius)
走過市政廳即來到曼努斯紀念碑,曼努斯是以弗所著名的水道橋建築師,他也是羅馬獨裁皇帝蘇拉(Sulla,西元前86年)的孫子。稍早時以弗所人曾協助鄰近的龐特斯(Pontus)王國抵抗羅馬人的入侵,龐特斯戰勝羅馬後,該國王卻下令屠殺那一區8萬名的羅馬人,為紀念這一悲慘事件,曼努斯遂建立此碑,保護該城的羅馬子民。
上圖為紀念碑的側立面,下圖為其正立面。
下二張圖為紀念碑殘存的部分古羅馬大理石雕像。
(四)圖密善神殿與波里歐噴泉(Temple of Domitian & Pollio Fountain)
隔著克里特斯大道,在曼努斯紀念碑對面有一根高二層樓的石柱,就是圖密善神殿的遺址,原本神殿面積長100、寬50公尺,這是羅馬皇帝圖密善為自己所建,裡面供奉一座高7公尺的圖密善雕像,他將自己雕成一個大力士的模樣,雕像現存放於以弗所博物館內。
圖密善神殿旁的建築物,是西元97年時由名為波里歐所建的噴泉,昔日貯水槽中有以特洛伊戰爭的奧德賽與海神波塞頓為題材的裝飾雕刻,現被收藏於以弗所博物館內展示。
(五)克里特斯大道(Curetes Street)
沿著斜坡往下看,居高臨下遠處是塞爾瑟斯圖書館宏偉的建築,古時候這條順勢而下的通道可直達港口,道路下的下水道建設,從那時起就扮演著排除廢水、污物的功能;這條道路稱為克里特斯街、當時兼具運送木材、火苗的功用。
街道兩旁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建築,左側是富有人家的房屋群及精品商店,在精品商店壁面上仍留有壁畫,地面上也有馬賽克裝飾。
下二張為精品商店地板上的馬賽克裝飾。
(六)海克力斯之門(Gate of Hercules)
在進入克里特斯街之前,必須經過一座門,現在只存兩根雕有門神的石門就是海克力斯門,它是建於西元2世紀,但毀於西元4世紀的一場大地震,原本門拱上裝飾有勝利女神尼克(Nike)雕像,目前則存放於門旁。此門的意義是保衛前面市政重地,也由此作出區隔,過了門後即是一般公共設施及老百姓的房舍。
半人半神的英雄海克力士雕像,在當時深受民眾的景仰。
這是原放於門拱上的勝利女神Nike雕像。Nike這名字你一定很耳熟能詳,現是某知名喬丹球鞋的牌子名稱,但它的原意即是指停佇在戰爭女神雅典娜手中的勝利女神。
(七)圖拉真噴泉(Trajan Fountain)
建於西元2世紀初期,位於克里特斯大道中央偏北處,是獻給當時的羅馬皇帝圖拉真的噴泉。其原本高達12公尺,為二層樓的建築,前面噴泉池造型依稀可辨。
圖為原噴水池及圍繞水池的迴廊的遺蹟。
圖中央山牆下的壁龕上還殘留有圖拉真皇帝雕像的腳部殘蹟。
(八)修拉斯提卡浴場(Bath of Scholastica)
這座大型的公共浴場位於哈德良神殿後方,建於西元一世紀,毀於西元四世紀的地震,後來由一名為修拉斯提卡的女性將它重建為一座三層樓的拜占庭式浴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