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卡匹皇宮是伊斯坦堡極值得參觀的景點之一,它於15世紀時由穆罕默德二世建立,在使用長達370年的悠久歲月中,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歷代蘇丹居住、議政之處。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最強盛之時,疆土橫跨歐亞非三洲,從維也納到黑海、阿拉伯半島、北非埃及全在其統治之下,要一探這曾統治如此廣闊領土帝國蘇丹的奧秘,唯有至托普卡匹皇宮。因它在約450年帝國歷史間,36位蘇丹中有半數以此皇宮為家,而且是帝國強盛時期。
拜占庭皇帝在國勢日漸羸弱,而疆域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時,也維持好一陣子,靠的就是海的屏障,攻下君士坦丁堡的鄂圖曼蘇丹麥何密特二世記取此一教訓,他要蘇丹們住在靠海又可制高的地方,於是托普卡匹這塊由臨海城牆所圍繞的小丘被選中為蘇丹的皇宮之地。托普卡匹(Topkapi)的土耳其語意為〝大砲之門〞,昔日岬角碉堡曾放置大砲故以此為名。它地處金角灣、馬爾馬拉海,遠眺博斯魯斯海峽,易守難攻,位於高處可掌握動靜;又因整座皇宮有海牆及城牆圍起,其中靠海城牆達2公里,陸地城牆也有1.4公里,總面積達7平方公里,最多可容納6000多人,可說是君士坦丁堡的城中之城。
1853年蘇丹麥錫德一世將皇宮遷至精雕細琢的朵瑪巴切皇宮,托普卡匹皇宮才被關閉。1924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軍將托普卡匹皇宮下令將此宮闢為博物館,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
這座艾哈麥德三世泉亭位於帝國之門外,是蘇丹艾哈麥德三世建於1728年,是伊斯坦堡眾多泉亭中規模最大、最美麗的一座。鄂圖曼帝國把拜占庭時代所遺留的水利系統進一步擴大,泉亭通常座落於街角,在18世紀受到西方建築影響,也充滿巴洛克的風格。
洛可可風格流暢的造型,牆面雕刻著可蘭經文,貼上藍色瓷磚,處處展現伊斯蘭建築特有的細膩精緻。
由聖索菲亞大教堂走來,馬路寬敞直到皇宮最外圍的城牆門-帝國之門,過去是大官們進出的皇室道路。
這道門是昔日皇宮的正門,建於西元1478年,據說當時門上方設有衛兵瞭望塔的館邸。
圖中為帝國之門門內的狀況,可見到門的下半部為石造,上部為紅磚砌築的圓拱頂,以及四邊用以分散上部重量之用的四道拱圈,仍散發出受拜占庭式建築的影響。
圖中建築為位於第一庭院一隅的聖伊蓮娜教堂,這座拜占庭時代建造的教堂在鄂圖曼帝國時,雖沒被改建成清真寺,卻被蘇丹拿來當作骨董收藏房,是現今伊斯坦堡最古老的教堂。
穿過帝國之門後就是所謂的第一庭院,又稱為禁衛軍庭院,是昔日鄂圖曼土耳其軍隊的操練場所。
走過長約200公尺的林蔭道之後,就到達了皇宮著中央門-崇敬之門,跨過這道門就真正進入蘇丹們的生活區。門旁左右兩側的尖塔相當醒目,造型宛若歐洲中世紀的城堡,這是十六世紀由蘇萊曼大帝增建的,其後歷經數次整修,內部呈現洛可可式樣。過去大臣、各國使節走過此門得下馬脫帽,以示對蘇丹的敬意;也只有蘇丹與其母親可以騎馬通過這道城門,其他人則得先下馬徒步進到皇宮內部。
從崇敬之門開始的皇宮區,得購票並經X光機檢查後才能參觀,但後宮區要另行購買後宮區的門票另行參觀。
伊斯蘭教禁止崇拜偶像,因此以文字或花鳥圖案代替具像,在清真寺、皇宮等地,很容易找到既是教義,也是裝飾的阿拉伯可蘭經文字,或印蘇丹印璽的鄂圖曼文字,美麗而典雅的文字裝飾發展到頂點後,成了柙花圖型,成了裝飾性極高的表現方式。下圖為崇敬之門上貼金的鄂圖曼蘇丹印璽及阿拉伯文字書法裝飾板。
圖為過了崇敬之門檢查室後,所見的充滿洛可可裝飾的天花板,圖中的橢圓形貼金飾板內為歷代蘇丹的紋徽,整體風格相當華麗。
崇敬之門的後半部裝飾了非常華麗的洛可可風格藝術,圖中的橫樑上為繪製有捲曲藤蔓所圍繞的風景畫溼壁畫。
下二圖為以比例尺縮小製作的托普卡匹皇宮模型,第一張為由從前向後的皇宮整體;第二張圖為由皇宮後部迴望皇宮整體的模樣,圖中右方中央區域的建築群,為蘇丹及其後妃居住的後宮區,要參觀後宮得另外於第二庭院議政廳處購票進入。
過了崇敬之門後,就是所謂的第二庭院,最重要的是右手邊的御膳房(目前被闢為陶瓷器展示室),和左手邊的議政廳與後宮區入口,也因此這個庭院也被稱為議政廣場、司法庭或慶典庭,是鄂圖曼帝國的政治中心。
前方盡頭即為議政廳及後宮的參觀入口處。
沿著第二庭院東牆,有一棟圓形屋頂上部突出煙囪的建築,就是昔日的御膳房,目前部份闢為陶瓷器展示房,展示中國青瓷、青花瓷,及著名的麥森、維也納瓷器、日本伊萬里燒等龐大的收藏品。
御膳房是一長型建築,分成好幾個相連的房間,這個過去的廚房供應4000-6000人的伙食,如今主要展示了中國瓷器、鄂圖曼銀器及歐洲的器皿。
圖中為原御膳房內的煙囪內景,高聳的煙囪是由磚石建築而成,當廚工開始烹煮御膳時,所產生的大量煙塵,即因熱對流原理由煙囪排放出室外。
中國的青瓷,據傳當時的蘇丹相信中國的青瓷若盛有含毒的食物就會變色,故而是蘇丹最喜愛使用的餐具。
在陶瓷器展示室裡八成左右都是中國的瓷器,其中多數是青花瓷。隨著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與明帝國的建立,大量的青花瓷開始透過貿易或朝貢的方式流入西方世界,青花瓷多是花鳥圖案少有人物像,符合傳統伊斯蘭禁止崇拜偶像的教義,加上中國瓷器的潔白輕薄更是令當時仍在使用陶器的西方人為之瘋狂喜愛,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藉由位於歐亞海上交通的樞紐位置,收藏了為數重多的元明青花瓷器,是現今歐美地區除伊朗德黑蘭外,另一處元明時期青花瓷的重要收藏地。
蘇丹們不惜千里向中國訂購瓷器,除了一代傳一代的喜好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蘇丹們相信青白瓷是最好的驗毒器皿,任何有毒的食物放在青白瓷上,青白瓷就會變色。
當時來自遙遠中國的瓷器每一件都是價值連城,也因為瓷器的精美但易碎的特性,所以到了西方世界後擁有者為彰顯其價值並防止其損害,多會以鎏金銅件加以裝飾,如下圖中的青花瓷即是。
圖中的瓷器是明清時期的青花器,而右邊的青花瓷瓶,瓶蓋更添置了伊斯蘭的新月銅飾件,以符合本地的審美情趣。
圖中的瓷盤是日本伊萬里燒,當時都是由伊萬里這個地方運銷海外,因此所有的日本瓷器統稱為伊萬里燒。展示品以19世紀之物占大多數,因為此時的中國戰亂不斷,已無法大量生產銷往海外,日本瓷器乘此之機逐漸取代了中國的出口瓷器的地位。
昔日這座廚房要為4000多位宮人人員及蘇丹家族準備膳食,據說廚房工作人員曾多達800人。下圖為已改闢為廚房用具展示室的御膳房。
當初的廚具其中大部分仍被保留著,並搭配展示尺寸巨大的調理器具,如直徑1.5公尺有〝卡贊斯〞之稱的大鍋與大無圓盤的盆子,以及併排的鍋子,這場面還頗為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