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建於1753年,豐富的工藝品收藏是源自於斯洛安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1753年),現在大英博物館(如下圖一、二)內有來自全世界的珍寶,每年約有五百萬人到此參觀。
博物館建館之初的藏品是由漢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所蒐集的,斯隆是一位酷熱古物的醫生,他生於1660年,1755年斯隆過世時他的收藏品合計有79575件,這還不包括他植物賓本室內的標本和圖書館裡的藏書與手稿。斯隆本想將自己的收藏交予英王喬治二世獻給國家,但直到通過發行彩券籌到修建博物館的資金之後,斯隆的收藏品才最終轉移到國會,博物館董事會購買了位於倫敦市郊一座十七世紀晚期的建築—蒙塔古大廈作為館址,董事長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擔任。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館首次對外開放,對象是所謂的〝好學與好奇之士〞,參觀博物館是免費的,但要得到一張門票卻頗為周折,而且進館後一定要有導遊陪同才能參觀。下圖是博物館內的裝潢。
新建立的博物館開始積極收集文物,其中大部分是捐贈品,剛開始時曾傾向於收集自然歷史文物,當時英國在航海探險方面十分活躍,而英國人則在歐洲大旅行中發現了古典世紀;博物館也收購了一批古羅馬的雕塑品。而拿破崙軍隊在埃及潰敗,也使得著名的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如下圖一)以及其他古埃及文物得以被博物館收藏。
下圖是羅賽塔石碑的細部,石碑上共銘刻有三種文字,第一種是古埃及的神聖體(既所謂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如圖一上半部銘文),第二種是一般較為祭司平常所使用的書寫體(如圖一下半部銘文),第三種是當時的古希臘文(如下圖二),也因為藉由上面的古希臘文,才將已成為死文字的古埃及文予以解讀出來。
1816年大英博物館迎來了其雕刻藏品中最偉大的藝術品:雅典帕德嫩神殿裡最精美的大理石雕塑(又名〝額爾金大理石〞,如下二張圖)。1799年額爾金男爵被任命為君士坦丁堡大使,出於對古希臘遺址面臨被毀的憂慮,他召集了一組藝術家和建築師,對遺址的幸存部分予以記錄,而後又獲得當局的准許將其中的石雕運走,這批雕刻於1802年抵達倫敦,額爾金向公眾做了展示。14年後由於經濟拮据,他把它們賣給了政府。
英國的使節與大使們在博物館增添古代文物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駐埃及總領事收集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了很多巨型石雕,如埃及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Pharaoh Amenhotep Ⅲ,如下圖一)的胸像;1818年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Ⅱ,如下圖二)的著名頭像也被收藏入館內。
同一時期,對聖經中古代遺跡的興趣,把文物收集推向更遠的中東,1811至1820年在巴格達收集了一小批有銘刻的石磚、圓形封印及碑刻,這些來自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平原的文物,為博物館古代巴比倫王國和亞述王國(如下圖為亞述王國王宮入口神獸雕像)的收藏奠定了基礎。
十九世紀早期,蒙塔古大廈已明顯不敷使用,不僅古代文物迅速增加,自然歷史標本和圖書館也使得館內空間更加狹窄,此外參觀人數的上升亦造成室內明顯的窘迫。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將他父親圖書館中85000件文物捐給博物館,空間不足更是迫在眉睫。一年之後,董事會決定在模塔古大廈北面修建一座新館,新館的展廳環繞一個中央庭園建成,各展廳內周邊及頂部均有照明,最後建成的一個主要部分是帶有凹槽的愛奧尼克式圓柱的門廊(如下圖一、二)。由於入口處不斷擴大,蒙塔古大廈最終被拆除,到了1850年,大英博物館已基本是今日所見的模樣了。
然而博物館空間不足的問題並未得到徹底的解決,不久著名的環形圖書館在庭園中央建起,並於1857年對讀者開放。與此同時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也出現過於擁擠的狀況,最後博物館於1880年將其遷至倫敦西部的南肯辛頓。1973年博物館決定再次對館藏進行劃分,所以書籍和手稿都被轉移到新建的大英圖書館內。
1823年設計的博物館,當時參觀者每年至多不過十萬人,但到了1990年代,參觀者數年超過了六百萬人,博物館因此變得擁擠不堪,原設計也不敷使用。1973年博物館所屬的圖書館從館中分離搬遷出去,為博物館空出了40%的展覽空間,為使館內空間結構更加合理,從而進一步疏解客流並增添不可少的參觀設施,博物館遂重新規劃。
現在的大展苑(如下圖一)空間原是各展廳中央的一個大花園,1854年這片空地由於修建大英博物館閱覽室(如下圖二)而被侵占,閱覽室於1857年建成,其環形結構與巨型穹頂另人嘆為觀止,閱覽室建在庭園中央,它的外圍空間則擠滿了各式各樣的附屬建築,1993年理事會籌劃新建築的招標過程中,決定將這些附屬建築徹底拆除。新的設計將閱覽室周圍的平地建起一個跨越整個庭園的公共區域,與其四周展場聯為一體,從而使得入口與通道的擁擠問題迎刃而解,環繞閱覽室的樓梯通向北側的一個三層建築,其中設有商店,一個展廳以及位於頂樓的餐廳,大展苑的網狀穹頂,採用玻璃和鋼材製成,氣勢恢宏(如下圖三)。
留言列表